|
李九生:木雕,东阳的工 苏作的魂 发布时间:2015-08-09 19:58:18 资讯来源:苏州日报发表时间:2019-01-21 20:44 不再是早年单一而重复的操作,李九生在一家台湾家具厂开始接触更多海外的雕刻生意。他介绍,当时主要为台湾和日本的寺庙做一个木料雕刻,长达五六米,繁复而华丽的雕龙龙柱也不在话下。“这当中会运用到很多镂空的技法,我已经非常纯熟。”李九生说,这段工作经历令他收获良多。 与东阳木雕相仿,苏作木雕也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。2000年,李九生再次离开家乡,来到苏州从事木雕工作。看到苏州木雕技艺,他又陷入了少年时的彷徨之中。这里的文房小件别有韵味,也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。在红木家具厂里,来自南通的木雕人负责家具板块,而自己刚上手,便是要完成一个大叶紫檀的笔筒。“设计到雕刻都要由自己完成,我当时都傻了。”李九生虽然苦恼,但还是静下心来,仔细研究、悉心制作,终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,这让他充满着成就感。 身处苏州,但技法与风格却还保有着东阳木雕细腻、华丽的风格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追求极致的繁复,通过重工,雕刻技巧上多以镂空为主,一段时间下来,他的作品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。此时,他萌生了开一间工作室的想法。一开始还都以工艺品为主,逐步发展之后,也将触角延伸到了明清古典家具的部分。在2005年,他有了属于自己的红木工厂——“九生制器”。在他眼里,小件的工艺品与家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。从审美角度来说,观察它们优劣,都是从形到细节,极其相似。而也就是这阶段,他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由繁化简,也有意识地向文人意境靠拢。 不仅在家具上,他秉承明清家具简练、质朴、典雅的特点,在他的文房小件中也显现无遗。“我们的工艺与古代相比,一定是有所超越的,但在内涵上,还要学习太多。”李九生从小就爱看古代书籍与绘画。他说,中国的文人画里都藏着浓厚的哲学思想,唯有不断摸索,才能从中理解古人所要传达的奥义。 在众多文房小件中,一幅平畴呼犊紫檀屏是他代表作之一,这一做一改就是三年。屏画采用了浅浮雕技法,在几毫米深的雕刻深度下,把牛的体态表情,景的层次感、立体感刻划得栩栩如生。他以宋无名氏平畴呼犊图为图稿画面,池畔,芦荡边,一头牛,侧身回头,呼唤小牛,小牛则欢快地奔向老牛,此情此意,把牛的父子之间的情感表达刻画得如人一般。他说这件作品的背后,蕴藏着自己对于父亲的感念:1986年,他们举家从东北回迁东阳老家。回到家乡一切从头开始,退休了的父亲为了种点口粮,向村上要了两亩薄田,父亲是个书生,本不会种田。幸有乡邻指导加之勤劳稻子长势喜人。到了夏季收割时倒是难为了一家人,他们本在北方长大,加之父母年迈,兄长也是瘦弱之躯,夏季农忙双抢:抢收、抢种……第一天他们一家凌晨四五点就开始收割了,看着割不完的稻子,他开始埋怨起父母,为什么要讨田种。父亲并没有因此而责备他,只是蹲下驼背的身子一直头也不回地割稻,看着年迈的父亲自己心里不忍让他一人受苦,咬咬牙坚持做下来了。 如今自己也为人父了,每当在事业上、生活中遇到艰苦,就会想起父亲。父亲就像牛一样,不多言、做事认真踏实、吃苦耐劳……图中的老牛就似父亲慈祥和蔼,谆谆教导,循循善诱,望子成龙。 李九生说,直到现在,他每天依旧要雕刻数小时,往往为了自己突发的灵感和想法,还要不断调整已经成型的作品。虽然在坚持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上,他付出了很多财力与精力的损失,但他从不后悔:“与其多做一些流水线上的商品,我更愿意让自己的一些作品能流传下去,人不在,作品还在。”近期,他就尝试做一些以太湖石为主题的臂搁。按他说法,他喜欢去挑战。在画作中,石头往往是山水和花鸟的陪衬,但真正深入其中,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。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便有不同的思考。正如古人一样,文化精髓全汲取自自然之中。 在李九生看来,当今的年轻人也越来越追求充满格调与艺术的事物。很多80后前来购置明清仿古家具,并非是为了迎合家中的装修风格,也把家具当成了一种艺术的摆设。“除非是资深的收藏家,不然现在的主力人群都是70、80后。”李九生说,看到这样的局面,他很是欣喜。他认为,自己多年的坚守也印证了这一切,努力做艺术品,而不是简单的商品;努力做一个精进技艺与想法的木雕人,而不是纯粹的商人。 李九生说,他的作品,是东阳的工,苏作的魂。 |